好险!赵尔丰1910年清亡前收复西藏!晚一步后果不堪设想!

发布日期:2025-04-13 14:27    点击次数:139

19世纪末期,英国在成功掌控印度和缅甸之后,开始将注意力转向中国西藏地区。

1903年,一支近万人的英国军队在荣赫鹏上校指挥下,从锡金方向进犯西藏。面对侵略者,藏地军民奋起反抗,在宗山城堡与装备精良的英军展开激烈战斗,终因武器落后而失利。8月3日,拉萨沦陷,英军在城内大肆破坏,珍贵文物、宗教典籍等大量文化遗产遭到洗劫。

1905年2月末,英国殖民者与西藏部分反动分子密谋,在巴塘对清廷驻藏帮办大臣凤全及其随从发动突袭,导致包括凤全在内的50余人遇害,这一惨案被后世称为"巴塘事件"。该事件严重动摇了清政府在西藏的统治根基,使当地局势陷入动荡。

1.

清廷始终将川藏地区视为战略要地。1642年,固始汗联合五世达赖和四世班禅派遣使团前往盛京觐见清太宗,开启了清廷与西藏宗教领袖的官方往来。顺治帝于1653年正式授予五世达赖“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教普通瓦赤喇怛喇达赖喇嘛”的封号。六十年后,康熙帝在1713年册封五世班禅罗桑耶歇为“班禅额尔德尼”,由此确立了达赖和班禅两大世系的合法地位及其领地和权力体系。

1717年,准噶尔蒙古军队攻占西藏,清军迅速派兵进藏击退入侵者,并护送第七世达赖喇嘛返回拉萨举行坐床仪式。此后,清政府在西藏设立驻藏大臣,直接管辖当地事务,确立了政教合一的统治体系。正是由于这一背景,"巴塘事件"的爆发引发了清廷的强烈反应。光绪皇帝紧急诏令四川提督马维琪与建昌道员赵尔丰全力侦办此案,严惩肇事者。

朝廷诏令下达后,赵尔丰迅速调遣清军挺进巴塘,将丁宁寺堪布及巴塘正副土司悉数缉拿,同时废止了土司制度,结束了这一地区持续近两个世纪的土司统治格局。

尽管在战场上取得了胜利,赵尔丰意识到巴塘地区的敌对力量依然存在。在掌控该地区后,他采取了双管齐下的策略:一方面指挥部队清剿残余叛乱分子,另一方面向中央政府呈递奏章,强调必须采取强硬手段治理藏族地区,否则叛乱将死灰复燃。他提议在当地建立军事机构,以确保西藏地区的长期稳定。

1906年,在赵尔丰递交奏折后,清廷迅速设立了"督办川滇边务大臣"这一职位,专门管辖康区及滇北地区的军务与垦殖事务。这一任命不仅标志着"川边"作为独立行政区划的正式确立,更使其成为连接四川、云南和西藏的重要战略枢纽。作为首任督办川滇边务大臣,赵尔丰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清廷治理川藏区域的核心人物。

赵尔丰,字季和,祖籍位于现今辽宁辽阳的襄平,是晚清重臣赵尔巽的胞弟。他早年在广东、山西等地担任官职。1903年,在四川总督锡良的推荐下,他被提拔为四川建昌道员。

其次,

抵达四川后,赵尔丰立即向锡良提出了"平康三策":首先是将边境地区的少数民族纳入管辖范围,设立行政机构进行管理,此为第一策;其次是将康区改为行省,实施改土归流政策,建立郡县制,此为第二策;最后是巩固四川边防,安抚西藏,待势力扩展至拉萨后,将川督迁至巴塘,设立西三省总督,既可防范英国觊觎,又能遏制达赖外附,此为第三策。

作为督办川滇边务大臣,赵尔丰得以将其"平康三策"付诸实践。这一针对西南边疆的战略规划,展现了明确的发展思路,具有重要的军事与政治意义。

赵尔丰指出,云贵川藏接壤区域多山,长期是少数民族聚集地,始终未能完全归顺。他认为,确保西南边境安全的关键在于控制好"腹地三边"。若忽视川西高原,川边、卫藏及西南边陲都将面临威胁。为此,他主张推行改土归流政策,将内地边界延伸至丹达山,并将康地设为行省。这样,丹达山以东的川边地区就能成为内地军事力量向外延伸的"前哨",从而有效实现疆域扩展与边防巩固。

作为汉藏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川边地区历来是连接中原与西藏的战略通道。乾隆皇帝深知掌控这一区域的关键性,为此耗费巨额资金,投入超过7000万两白银,最终成功收复大小金川。这一决策充分体现了川边在维系西藏统治中的核心地位。

巴塘等地区虽然归属四川省管辖,但长期延续着土司治理模式。这种地方自治体系自1703年建立以来,已持续运作超过两个世纪。在当地,土司拥有官员任免权,而清政府则通过派遣官员划定边界、建立行政机构并部署驻军来实施监管。

中央政权对巴塘的治理采取双重机制:一方面派遣粮务委员常驻,通过直接任命和间接遴选土司实施管理;另一方面部署驻军维护区域治安,同时对丁宁寺提供财政支持。然而,这一治理体系逐渐显现弊端:随着土司势力扩张,其虽名义上仍由皇帝授权管理地方事务,实则已掌控辖区内的土地所有权及使用权,并在政治、经济、军事和司法等领域享有绝对权威。

川边地域由德格、明正、理塘、巴塘四大宣慰司分治,其下辖众多按抚司、长官司、上千户及土百户等次级土司机构,构建起完整的土司治理体系。

第三部分

赵尔丰上任后,立即着手实施"平康三策"计划。他在川藏区域积极推动矿产开发、商业贸易和教育发展,并广泛推广汉语教学与儒家伦理思想,旨在引导藏族民众的风俗传统向儒家价值观靠拢。此外,他还出台政策吸引汉族人口向川藏地区迁移。

赵尔丰为根除土司势力,在废除这一制度时,将原有的马琫、协廒、更占、百色、古噪等职位全部取消,转而委派汉族官员。各村由民众推选公正人士担任头人,负责村务,小村或可联合多个村落共同推举一名头人。地方官府设立三名汉族保正和三名少数民族保正,共同处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税收及诉讼事务。这一政策首次实现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共同治理与相互监督,加强了双方的理解、合作与信任。

赵尔丰推行新政,废除寺庙与僧侣的特权地位,要求他们与普通民众承担相同的赋税义务。他颁布法令,明确规定喇嘛无论耕种自有土地还是租赁他人土地,都必须按统一标准缴纳粮税,不得因庙产而享有特殊待遇。同时,僧侣仅被允许向佃户收取地租,禁止干预其他事务。

赵尔丰通过没收土司权贵的土地并将其出租给佃农,有效遏制了旧势力利用土地自主权暗中敛财,从而消除了这些势力对政府构成的潜在威胁。

康区的权力格局在赵尔丰的改革下发生根本性转变。通过军事手段,他成功推行改土归流政策,彻底革新了清朝在该地区的传统治理模式。土司职位被清廷的文武官员接替,打破了原有的土司-寺院权力平衡体系,建立起全新的统治秩序。

在赵尔丰推行新政期间,英国持续觊觎西藏领土。他们以"禁止外国干预西藏事务"为借口,妄图使西藏脱离中国版图。面对这一威胁,清政府认识到若不及时改革西藏行政体系、强化边防力量,西藏恐将落入他国之手。为此,中央政府决定将西藏改为直属行省,实施直接管辖。

1908年,清政府委派赵尔丰出任驻藏大臣,着手实施"西藏改革"计划。这一举措在西藏传统势力中引发了严重恐慌。当地保守派采取双管齐下的策略:他们不仅向清廷递交奏折,指控赵尔丰"敌视藏传佛教,无法胜任要职",要求朝廷另派官员;同时也在暗中筹备武装对抗行动。

赵尔丰率领两万军队从四川启程,展开了清王朝对西藏的最后一次军事行动。西藏当局在英国的支持下,向清政府呈递了《藏员等奏请勿派赵大臣入藏禀》,试图阻止赵尔丰进入西藏。

赵尔丰为消除西藏民众的顾虑,发布了《谕藏员勿阻大军札》,明确承诺"军队不会侵占西藏领土,也不会破坏当地宗教信仰"。他进一步强调:"尽管目前与英国达成和议,但难保未来不会出现新的威胁,比如英国企图通过贸易渗透西藏。因此,保持军事戒备是必要的,这也是必须驻军的原因。当四川部队抵达后,其训练方式可供西藏借鉴,这样无论汉族还是藏族士兵都能成为精锐力量,共同保卫西藏领土,切实执行皇上为西藏制定的长远规划。"

清军在十月末到达昌都,随后向江达和工布方向推进。

1910年,清军克服了严寒气候和险峻地形的阻碍,在遭遇藏军多次阻击的情况下,最终兵临拉萨城下。这一军事行动使达赖喇嘛及其势力集团深感不安,城内笼罩着极度紧张的气氛。

在向英国寻求支持的同时,达赖匆忙逃离拉萨,最终抵达印度并建立了所谓的"流亡政权"。他的逃亡导致西藏地方势力迅速瓦解,赵尔丰率领的军队几乎未遭抵抗就顺利进驻拉萨,平叛战役由此取得全面胜利。

清政府随即撤销了达赖的封号,赵尔丰在西藏实施了全面的改土归流政策。他撤销了贵族和土司的特权,将各地改设为县,并自费推动汉语教育,开办新式学校。他还修建了四川到西藏的道路,架设电报线路,建造桥梁,并组建了警察队伍。这些措施迅速改变了西藏的面貌。

第四部分,

当赵尔丰推行新政之际,西藏的保守派势力在波密集结,密谋发动武装叛乱,意图驱逐赵尔丰离开西藏。

获悉情报后,赵尔丰果断采取主动,派遣部队从东西两个方向向波密地区发起清剿行动。

参赞罗长裿率领的西路军在鲁朗遭遇波密部队。他部署清军趁夜色绕至敌军后方发起突袭,取得决定性胜利。波密首领白玛策翁仅率数名亲信成功突围,最终逃至白马岗一带。

凤山率领的东路川军在波密战役中取得重大进展,相继攻克宜鲁卡和宿木宗后,于6月22日成功推进至噶朗地区。在此期间,这支由记名副都统指挥的部队对波密军造成重创,累计歼灭敌军300人。

在波密王白马策翁逃亡至白马岗后,赵尔丰派遣僧官扎喜泽仁携劝降公告前往。面对城中动荡局势,白马策翁决定弃城逃离。张鸿升管带立即率军追击,在觉木曲宗将其截获。最终,仁青朋聂巴处决了白马策翁,并将其首级呈交清军,宣告清军取得决定性胜利。

清军在夺取白马岗后,随即跨过雅鲁藏布江,直指藏南地区。察隅不久被攻克,清廷在此设立了察隅县。

在那个时期,察隅地区被英国划入其"势力范围",并与印度及西藏分裂势力串通,图谋侵占藏南。若非赵尔丰迅速采取军事行动,震慑了英国方面,使其不敢贸然行事,英方的图谋极有可能得逞,导致难以预料的严重后果。

在肃清西藏反动势力之后,赵尔丰随即着手推动经济改革,旨在遏制英国和印度对该地区的经济扩张。

西藏市场一度被印度茶叶占据,导致大量白银外流,每年损失数百万两。为扭转这一局面,赵尔丰采取双管齐下的策略:首先允许茶种引进,指导当地种植;同时推动四川省盐茶、三司与商务局联合组建公司,由官方负责茶叶运输,成功终结了印度茶在西藏的独占局面。

在西藏地区,民间普遍采用印度卢布进行交易。赵尔丰担任驻藏大臣期间,向朝廷提议仿照"印度重三钱二分为一元"的卢比标准,铸造本地货币以遏制外来货币的流通。然而,清政府因财政拮据,尽管意识到问题的紧迫性,却无力实施这一计划。

第五部分

1911年4月,赵尔丰被任命为四川总督。然而,他上任伊始就面临了四川爆发的"保路运动"。

1911年5月,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与清政府签署了《湖广铁路借款合同》。与此同时,清政府宣布实施"铁路干线国有化",将粤汉铁路和川汉铁路纳入国家管控。这一出卖路权的做法引发了全国范围的强烈抗议。

在四川地区,一场规模空前的民众抗争行动迅速展开,数十万民众自发参与护路斗争。尽管时任四川总督赵尔丰表态"民众护路诉求合乎情理",但清政府暗中下达指令,责令其对这场运动实施武力镇压。

作为清廷的忠实执行者,赵尔丰的封建官僚本质决定了他的行为方式。这位四川总督先是通过计谋拘捕了保路运动核心人物蒲殿俊和罗纶,随后对聚集在总督衙门前的请愿群众实施了武力镇压,酿成了震惊全国的"成都血案"。

成都血案爆发后,革命势力迅速集结群众围困成都,革命声势达到顶峰。面对这一局势,清政府仓促应对,紧急从湖北调遣新军前往镇压。这一军事调动意外导致武昌防守薄弱,革命党人抓住时机,成功发动武昌起义,由此揭开了辛亥革命的历史篇章。

1911年武昌爆发革命,成都随即宣告脱离清廷统治,组建了新的军政机构。12月22日,新任督军尹昌衡签发逮捕令,将前四川总督赵尔丰拘捕并公开审理,最终将其处决以儆效尤。

赵尔丰去世的消息传至西藏,其麾下平定叛乱的清军随即撤回四川,导致当地改土归流进程骤然中断。十三世达赖喇嘛借此机会从印度重返西藏,使该地区再度陷入半自治状态。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西藏实现和平解放,这片土地终于完整回归祖国版图。

赵尔丰推行的改土归流政策在特定历史时期有效遏制了英俄等列强对中国边疆的蚕食,为清末西藏新政创造了相对稳定的局面,有力捍卫了国家主权。然而,这一政策的强硬实施在西藏地方政府高层引发强烈震动,直接促使十三世达赖喇嘛出走,也为民国时期中央与西藏地方之间长期紧张的关系埋下了隐患。

根据参考材料显示,

甘孜州政府官网于2013年6月14日刊载了题为《赵尔丰生平》的专题文章。

中国西藏网报道:《波密史料札记》

#图文打卡计划#